七月所想的

翻了一下、整理一下,發現七月還是滿厚實的。

Table of Contents

整理小感悟:

樹影🌲📖🎬

🎬 || #the series 觀影計畫 + #HK CINEMA

#the series 觀影計畫

«ITSAU» 帶給我的共振與餘震都太大,所以打算做一次專題性的 research。而在啟動的過程中,覺得可以用「比較分析」的方法去拓寬一些視野:比如加大青春片、酷兒影視劇等類型的閱片量,這也就有了「the series 觀影紀錄」的啟動:

  1. «刻在我心底的名字»(電影+原著小說)
  2. «紅色氣球» (0703)
  3. «金髮男子»(0704)
  4. «Skam» 🇳🇴 S3(0704)
  5. «爱在暹罗» (0711)

#HK 👮♀ ️CINEMA

«怒火·重案» 讓我聯想起今年 2 月中旬看的 «拆彈專家2»。

🎵 點歌台:天若有情

在我看來,這兩部電影都是反送中後的另一「分析文本」:它們都帶著強烈的與當下形勢對話的「政治隱喻」,卻又作為合拍片得以在大陸語境中獲得大部分拍手叫好的回應。這種橫跨兩個語境都能成立(存在)與發聲的特質很是吸引我,也因此重新引發我對「HK CINEMA」的好奇心與激情,成功連起「香港警匪片」類型的好奇心 ¹。

除此之外,也下定了一些決心和引發了一些和 2019 年自己的對話:

0815 .png 摘自 «怒火·重案» 的樹影 Notion Page / 寫於 0731 *


🎵 點歌台:點-黃堯(in «過春天» 電影原聲帶)

「去政治化」的谜团,种植于 2019 年为了写 «过春天» 影评时,找一些国内外 review 时看到了来自香港的声音:「去政治化」,以及导演在专访时直言自己不会碰政治:

又去 🔍 了一遍«過春天»的影評,曾經看過的早已成為了模糊的記憶,但揮之不去的卻是初看對岸聲音的不解和被刺激 - - 這意味著我開始感受到「邊界」( 正如«過春天» 的過境邊界,或許對於「大陸人」的我來說,這不過是絲毫不影響我日常生活的,一條極簡線條。但對於邊界的另一邊而言,這充滿了厚重的政治。)

以及當初踏入「HK CINEMA」時,內心單純的發問:

去日苦多,竟惹寂寥。


#去日苦多

附上七月初的「房间大象」🐘

image.png 摘自 Notion Page 「拱廊計畫」/ 寫於 0718

三件事。

那些接二连三的事件在短时间如「针」一般刺在我的心上,由此不想理解,也不想了解。

当那些在你内心被自己认可的、甚至有些珍重与敬仰的东西被「驱逐」的时候,我的心情悲愤大于惋惜。

翻了翻日记,还有 0720 的主视觉放出,金马已经见证了两年。

当那些东西离线的时候,总要有人做无声的控诉:我们为什么会消失?我们为什么要消失?你凭什么要我们消失。

1、未命名的公眾號. 有定名的lgbtq+;

前奏其實早就六月就有所鋪墊:一個是「過去一星期,香港媒體失去了什麼」;另一個是五夜講場的製作中止

但真正掀起我神經的,或許是在「未命名公眾號事件」事發之後,在微博上看到有人發出的一則 «十年» ₂

Outchina 在「未命名公眾號事件」之後,於網站裡做了一個數字紀念碑(在我看來是這樣),以及用幾張圖片連起簡中環境的「十年」。

(十年這一詞由於 HK 的紀錄片十年,而增添了幾分政治意味)

我再度感嘆十年前的寬鬆自由已經是我無法想像的所謂自由:當時 hocc 還活躍在新浪微博,一些如今仍在活躍的明星在當時的網路上紛紛作出「撐同志」的公共參與舉措,這在 2021 年的我看來是件很不可思議的事情。

於是決心開啟一些在簡中媒體語境裡,與那頭大象的會晤:比如十多年前南方週末關於lgbtq+的報導、比如南方週末 2013 年的新年賀詞、比如 2008…. 想要看看过往我们都可以说些什么,它們又如何成為我們如今的「不可說」。

2、回形针的落幕;

3、小範圍的戛納電影節抵制;

0、還是想成為一名「記錄者」/ 「報導者」。

All rights reserved
Except where otherwise noted, content on this page is copyrigh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