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411

疫情生活突然有了新面貌,截止現在聽了六場live,每一場都是新的衝擊,雨點似的打在腦袋裡,既疲憊又快樂。

媽媽收拾東西的時候給了我一沓白紙。抬頭一望心想,不學數理化好多年,怎麼拿來當草稿紙。 結果馬上開始拿來做筆記、亂寫,感嘆紙張上仍舊可以有著更大的落腳自由度。

將講座信息和其他零散信息就筆寫下,想像中是接過座機寫下什麼。

(有了手機後、座機退休後,的現在)

而且平板手機輪替轟炸下,⋯ 眼睛對紙張的眷戀感。

觸感。

雖然字寫著寫著又很醜,可是不同的形態也有在代表我不同時刻的心情,這樣一想又更喜歡手寫了。



《香港文學漫步》裡擷取的作者⋯

原本打算作知識補充,沒想到全是熟悉的名字—— 「南來文人」⋯

「我們只有今天」


可以在《我的故鄉在八十年代》拉一個當時知識分子和出版物的名單。

看著看著又沒來由地難過了一場。

或許是連結感出現了。

冷知識:江青曾經是電影話劇演員,《阮玲玉》中眼熟的一些當時電影界人士,都曾和她有過交集。 不知道該怎麼想像⋯ 有過這樣經歷的人,在文革卻會提倡「樣板戲」。



一直覺得別人提的問題比我想的要好,但還是懷著對端傳媒的喜愛和欣賞敲下近日來第一個提問。

被主持人讀出時,忍不住捂臉的害羞感。

前陣子聽文化土豆的一集 podcast,來了興趣,開始拉端的大事記。

我們想要你知道 ——

讀者有責任知道 ——

聽了幾位端的人員講述了之後,又重新將疫情專題的稿子掃了一遍,感覺「讀者 - 端」有些什麼被「接合」上。

「 這些我們都會做」

問卷填寫的末尾,我又講了那句喜歡了好多年的:無言感激於心 🙏🏻

「 這些我們都在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