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兩天夜晚不想睡覺的時候,就在端上面找一些比較嚴肅的文章刷著看:
中國政治體制分析⋯ 文革⋯ 六四⋯
都是我曾經從來沒有想過要去碰的東西。
宏觀層面上的東西與自己無關不是嗎?政治離我很遙遠。為什麼要關心這些東西?過往的歷史不是已經過去了嗎?⋯ 諸如此類的「潛意識」,幾乎都是在上年五月的時候徹底打破。
最近又開始似有若無地反思自己以前學的是什麼歷史,以及在之後自己應該學習什麼樣的歷史。
坦白講,我到現在依然不是特別明白,為什麼不要忘記?為什麼要去了解?
但是碰了之後,既沒有辦法就此停止,又會深感知道的還是太少。
之前有老師講過,其實沒有必要一直 focus 那個模塊,有時候會讓你忽略之外的世界。
可是,我一沒辦法假裝看不見,二是有時候無意得知自己還是所知殘缺還是會很憤怒,即便那些東西在一開始和它們無關。
可是內部結構有著太多隱密的關聯,難道我們要走在沒有立足地的懸崖上的,橋嗎?
昨晚才說,好像有一點點了解為何當代的知識分子好像處於一個近「失聲」的狀況。
今晚就看到有友鄰 po 了一個相關動態,除了指出 89 之後扼殺了一批知識分子,還附上了一本書。才發現大陸的 80s,也不失為是一個「黃金時代」。
它像是卡在了兩個鐐銬之間的滑滑梯。
不同的是文革後,生命力和獨立性都在大肆綻放。但 89 後再無這個「置之死地而後生」的迸發。
趁此機會補一下 80s 的背景課。
「年轻人没有超过老人,也是老人的失败。」
「你们和我们生活在一个年代里。天安门只要挂着毛主席像,我们就都一样。别以为你比我小 20岁、30 岁,我们就不是一代人。」
关键词还有其他:读者大众 / 窥视者 / 我很懒。… 🥶
之前学历史的时候,我一直对中国的近代史提不起兴致,甚至想跳过。 (因为觉得鸦片很可怕)
或许是内心从那时候就不喜欢那种主导叙事,现在再回忆看来,感觉它背后还隐藏着一些价值观或者意识形态的植入,没有批判的意思,只是觉得这股气息放到二十一世纪其实也是时候更新了不是吗。
- 比起来更了解的或者是香港的八九十年代,但是只是今日读一点大陸的那段歷史,就发现融入和感受得更为顺畅和容易。
比如,会突然明白为什么陈可辛要拍《女排》。这个在 80s 曾经是一个家喻户晓的符号,是“体育强国”下振奋人心的一个集体记忆。
还有熟悉的「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現在不過是,像是過去一直都是坐在2020的這個車廂裡,而今日終於站起身,走出這個車廂(我的時代),跑到最前面看了看罷了(80年代)。因為都是同一輛列車,所以相對容易很多,不像了解香港一樣,我還要換乘。
也真是應了那句話:
「 崔健在后来接受媒体采访时所说:“你们和我们生活在一个年代里。天安门只要挂着毛主席像,我们就都一样。别以为你比我小 20 岁、30 岁,我们就不是一代人。” 」
他還是大陸搖滾的開拓者。是個什麼樣的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