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325

舊上海的妓院、珠三角的性、隔閡感


Ⓐ 建國之後,要把上海的所有妓院一鍵拆除。這是怎麼做到的?當時的妓女、鳩母們成為了什麼?

一般來說,給他人遞剪刀的時候,總會提前留意將刀尖對在自己的一方,再給出去;

這種舉措,有種不加思索直接把剪刀鋒利的一側甩出去的感覺。


Ⓑ 翻開了一本田野調查珠三角性工作者的書:《她身之慾》。

想起國高中的時候,附近發生的一樁大新聞:東莞掃黃。這本書當中描寫的更加詳盡和人文氣息些,有種我站在東莞的某個地方,昔日夜總會的這些燈紅酒綠的輝煌再現眼前(搭建)。

鏡頭切到那年擺在我桌上的一本雜誌,封面圖是一張模糊的、風吹過後有些殘敗的東莞一角。 晚上出去散步的時候,目光不經意間落在街口早餐店的一位阿姨身上,加入了些許層疊的幻影/重影。

(她們,也是大概這樣嗎?)


Ⓒ 中國第五⋯?代導演的作品,總有種隔閡感。

前幾天看的一篇魏君子的專訪:

「 你問我香港電影為什麼好看,其實就是幫我們打開了一扇門。那時候我們能看到的東西實在是太少了,而且基本上是千篇一律的紅色教育、愛國主義教育,講雷鋒啊,賴寧啊(80年代末為撲滅山火而身亡的少年,被共青團樹立為「熱愛祖國、臨危不懼」的英雄典型),覺得沒意思。 」

還有不知道哪裡看來的什麼感受⋯ 前後⋯ 話語習慣轉變?⋯⋯⋯⋯ 🤦🏻♂️

是書讀太少了嗎?

還是⋯「書」太少了?


Ⓓ 較宏觀敘事 + 個人經驗的雙份攝取,才能有夾心阿🤪(我原本腦海裡是翻蛋~)

晚上聽了最新一期的聽音辨位,提到了曾經的學運經歷對於他們或者是他們身邊人的影響。

參與感,捲入感,加熱。

(但好陌生)


Ⓔ 張愛玲眼中的,筆下的「上海」。

之前去上海的時候,「電視」還沒有在播那段「雙城記」的故事。

那麼現在有機會再去走一走的話,會是什麼感覺?

 🎵:那晚風吹來清涼 / / 我愛這夜色茫茫

Ⓕ 漏了一個可循環使用的「句式」:

「 如果我們反對的是自上而下的政治、不分青紅皂白的強勢 ______,和大一統的道德話語,⋯ 」

書裡一些所謂道德派的論述,不用細看,腦海裡就彷彿有一支鉛筆,胸有成竹地繪出一整幅圖來。

(我可謝謝你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