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ar, Yours

純屬《龍頭鳳尾》讀後感

1.

後知後覺地發現,自己好喜歡作者筆下塑造的陸北/南才這個人物。

有血有肉,有情有義,

見江湖,見時代。

2. 從「慾望」,到「情慾」,再到「情」。

這算是我第一次閱讀異性戀框架以外的小說。除了開頭一些事件比較重口味外,其他時刻的閱讀中都能破除性別的藩籬去看待書中的每一條情感線,這種閱讀體驗很好。

馬家輝描述男主的情感流動和內心感受,細膩又複雜。可能是從 normal people 開始,發覺喜歡看這類呈現出人們真實情感的作品。而在我看來,「真實」的一個關鍵元素,便是「複雜」/ 「流動」。(相比其他虛幻的肥皂劇,那種感覺更像是,「我也要這樣」,而不是「原來我是這樣」/ 「我也是這樣」的那種回歸本身出發的找到)

3.

陸這個人物,在時代的棱鏡下,折射出很多的面貌。有默默給慾望過剩的妻子打棍的沈默木匠、有逃離去當兵的率性與回歸自己的「本真」、在香港的底層黃包車夫、逃到內地和弟弟一起打拼(在娼妓等事業上甚有商業頭腦阿)、最後當上堂口大佬的又一種蛻變。

「亂世」足以在他的個人沈浮中被看到。

4.

算是我第一部看完的「香港故事」。就像當時看《明月幾時有》的時候,才發覺自己對抗日時期的香港一無所知。這本小說更是讓我看到了自己更多的「無知」。

由於其特殊性(殖民性),儘管很多故事我們得以共享,也會蒙上好幾層曖昧與陸離。

作者選取的這段時間,有著一個相當複雜的香港。淪陷之後,更是如此。

香港猶如一個繁忙的「戲台」,一方才剛沒戲,下場大戲便已迫不及待地上演。

一個縮影便是,

「皇后大道東」這個本身富含殖民色彩的路名,在日軍來臨後改成了「明治通」。現在仍是「皇后大道東」。

多立體的無間道戲份:)

5. 石塘咀。

上一部看的,創作者在考究了一番香港史料後創作出的作品,是《胭脂扣》(把書和電影都算上了)。

從這之後對「石塘咀」留了個心眼。

而這部立足30s的香港小說,又怎能少得了「石塘咀」這個符號呢。

在這本書中關於石塘咀的提及部分,印象比較深刻的有兩點:

一是關閉的原因是因為倫敦禁止娼妓,所以香港也要效仿...

二是淪陷之後,它又重開了。

(語言文化的輪流轉 / 妓院簡直是舊時的浮生相濃縮之地)

6. 真真假假。

陸在二度來香港的時候,書中人物多了汪精衛和宋慶齡這等歷史大人物的加成。

倘若只是大背景下的一筆帶過,那倒平淡;

然而書中有一個場景是陸去見汪,還有便是小道消息中的宋可能被刺殺的這個情節...

貧瘠的腦袋沒話了那就先點一首《石頭記》8

7.

(唉 先點開癡情司聽)

到底是錯付了 阿。

本書又被稱為「男男版色戒」,是因為當中的主情感線來自於陸和張。

張對陸的情感或者感受不過是寥寥幾筆,更顯「無情」。

大篇幅的筆墨都落在了陸對張的愛恨情仇上。

高潮之一大概是他們兩個一起相約去紋身(真是美好那時候⋯)

從此「神 — 臣」的拉扯關係便反覆被提及:

陸從一開始的低位或是弱勢,即「臣」的一方,逐漸流動成為「亦臣亦神」。

只可惜,張只能做「神」的那一方。

看到後半部分,兩人關係的裂縫大概開啟與那一句,張出言指責陸當時拉黃包車給他講情報不過是為了錢。

亂世下,反倒是顯得陸的情感,一直都很純粹。

書中有一段是陸的心裡敘述,寫的是張的「愛」都是標價。

我也在後半段的時候不由得寫下這句話:

有沒有一種可能,對方(同樣也)有這「心」,才會把它當作是「愛」。他心裡沒有「愛」。

但張好像也可以被原諒,這般亂世今日唔知聽日事,「活著」都奢侈,更別提「愛」。

同樣純粹的還有仙蒂這個人物,我也好喜歡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