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十六岁 •卜卜脆
Sixteen Years Old • Young and Tender
朝气的十六岁:电影开头,是气喘吁吁赶上地铁的刘子佩,接着是快迟到了也依旧在学校门口等着她一起进教室的闺蜜陈颂儿 Jo。
今日刘子佩十六岁生日!所有手机壳全场八折!
她们一起默契地相互配合在同学之间做起生意,为日后的日本之行积攒旅行费;一起登上她们二人的“秘密基地”,迎着阳光,快活地幻想着十二月的邻国之旅:看雪花、泡温泉、喝清酒。
摇摆的十六岁:但是生日当晚,没有庆祝 party 的欢闹、父母的陪伴、同学的祝福,有的只是去应聘餐厅兼职服务员的违和;下班后明明已经跑去偏僻的工地寻找父亲,却没有和他一起回家;打开家门后,面对着母亲及其牌友的问候时却始终保持沉默...
佩佩的十六岁,似乎不止 “卜卜脆”。
1. 青春 • 镜像
显然,这是一部以“佩佩视角”展开叙述的青春片。青春期作为从少年通往成人的必经旅程,既是充满活力色彩的,又是危险而残酷的。
在这个特殊的阶段,生理上的发育以及不断成熟的心智会使其不段对于生活,家庭,社会以及种种产生不同的视角与困惑,而无人引导,教育模式对“人”的缺席关注则会使其只能在个人摸索中不断前进。
在感知环境及自身变化的同时,青少年往往会面临着“自我认同”、“身份认同”等问题,他们迫切地需要问题的答案,即组成自我的元素,在“镜像”中寻找认同,寻找自我。处于青春期的佩佩,同样面临着这样的谜题。
自我很难被直观看见,而是通过在自然、社会与人际关系中的不断互动与介入之中去寻找“我是谁”的答案,他人犹如镜面,将“我”的言行举止予以反映从而反馈个体自身,逐渐形成对“自我”思考与整合。处于青春期的佩佩,同样面临着这些“镜像”,反映在她身上,促使着她去疑惑,去寻求“自己究竟是谁”的问题。
十六岁的他们,还在上高中。大多数情况下,面临着的将会是“三点一线”的单调生活:“学校-家-学校”。但由于佩佩的家在深圳,学校在香港,这个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得她的日常多了一样“重复”:学校-海关-家-海关-学校。
海关的一端,是有着学校、朋友、父亲的香港,而另一端,则是她肉身的暂时的休息地,以及夹杂着母亲打牌声,牌友间问候声的深圳。地铁是往来者,连接者,承载者,沟通着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而车上的乘客也因这环境的循序渐进发生改变,就像变色龙一般,换上下一个皮囊保护色以及为人处世的方法。
头靠着地铁,心却不知道飞到哪一方,车窗上折射出的那个佩佩,是迷茫的,失衡的。在快速的通行中,身份,坐标,家庭,烦恼…都仿佛在画面上渐渐模糊,少女的思绪抽出,在速度间寻找到了一个静止的一瞬。
在父母亲之间,佩佩似乎与父亲更为亲近,而在母亲面前则显得更为冷漠疏离,或许是因为,父亲会记得佩佩的16岁生日,给她零花钱,陪她一起喝茶。
但与此同时,镜头又展现出父女貌合神离的画面-冷暖色调的对比,分隔在玻璃两侧的位置,一种无法跨越的距离感,“这么近,那么远”。而用导演白雪的话来概括这场戏,便是“相对无言”。
当我们谈论镜子的时候,会想到什么呢?这时候,脑海里可能浮现出以下关键词:照射 / 映射 / 折射 / 反射 / 对应 / 对称 / 等系列词语;然而,当我们站在镜子面前注视着它所呈现的景象时,看到的却是一个完全相同,却又截然相反的视像,
镜中往往反映着另一个真实。
除却上面所提到的,电影中还藏着许多不同的 “镜像画面”。它们身为电影的元素之一,无声地为我们传达出人物真实心理活动的细微变化,在使人物愈发饱满立体的同时也默默地推动叙事发展。
2. 定格 • 电子 • 蒙太奇
电影中初次响起音乐声,是在第一次「定格」中。(电影剪辑师马修在剪辑中间选择使用三次「定格」与角色发生“撞击效应”)
静止的画面,富有节奏的鼓点前奏,将佩佩内心的疑惑与电影的氛围搅拌在一起,而在之后的第二次奏响,音乐则成为表现这段蒙太奇的最佳佐料。
犹如在燥热的夏日中对着面前的风味凉面大快朵颐,我们在一口接一口吸溜吃面的过程中,尝到了佩佩“过春天”的愈发熟练与从容,甚至想出了“校服过春天”的妙计;尝出了她在据点和同伴的相处中变得越来越“成熟”,还有不易察觉地,和阿豪感情的发酵。
而随着一次又一次电子乐的响起与积累,与其说是惊艳了观众的听觉体验,倒不如说是无形中形成了一种互动与约定,它牵引着我们更好地感受“过春天”在闯入佩佩生活后引起的一系列变化。
3. 过 • 春天
坦白说,我在一开始看到《过春天》这个富有诗意的影片名时,以为会是一部小清新青春片。但事实上,“过春天”三字放在另一个语境中,其实是一句黑话,即“走私过海关”之意。放在此片中解读,则在背后隐藏着“大鱼吃小鱼”的残酷链条。
在影片的前中期,我们可以看到这场“过春天”仿佛为佩佩的困惑青春期编织出了一张迷离而又刺激的网。在其中,她能够摆脱“囊中羞涩”的困境,成功买上和闺蜜相约的日本之旅的机票;她能够告别那个在游艇派对上不合群的自己,在花姐为头的据点中混的风生水起,甚至被称呼作“佩佩姐”;还能够暂时忘却即使看见了自己落寞离开的背影也依旧选择沉浸在新家庭欢愉中的父亲 ,终日沉迷打牌“不懂事”的母亲,在这个一起参与“过春天”的小群体中,她能够感受到缺失的温暖与归属感。专属于佩佩的烂漫春天,是如此的美好而顺畅,顺畅得让佩佩以为能忽略掉其中的暗流涌动。
然而该来的总是逃不掉。大雨仿佛是为了冲走这张不堪一击的网而来,花姐佯装温柔却恶狠摔下一巴掌的清脆声,阿七从无力逃走的佩佩身上粗暴卸货的胶带撕扯声,还有突如其来的警察破门声,这些都无比刺耳地把佩佩拉回现实,把观众拉回到佩佩所面对的现实。
而当一切平静下来,佩佩再度审视她的生活:没有花姐团伙,没有阿豪,没有“过春天”,似乎一切都是一场梦,去影无踪。她照旧往返于两座城市之间,白天在香港上学,放学后回到深圳的家,收到Jo从远方寄来的明信片,上面写着“好久不见,好想念你”。
最后,我们看到的,是佩佩颇具仪式感地放生那条受困的鲨鱼,带妈妈到曾经承载着他们幻想的飞蛾山山顶驻足远望。佩佩,也终于度过了这多雨却又和煦的春天,完成了她的蜕变,迎来了她的夏天。
心中的 Top 3 名场面(排名不分先后)
1. 互绑手机
迷离的红光,喘气声和呼吸声,互绑手机制造出的暧昧距离与温度。看到豆瓣上有人评价为:“这可能是国产青春片中最高级的情欲戏”,想想似乎真的是这样。
2. 飞蛾山山顶
很美,日后如果有机会的话,也想(和喜欢的人一起)跋涉来这里,从另一个视角,看看香港。
3. 镜面父女
“相对无言”
編輯 + 催稿人:西西
首發自:一份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