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焦渴» 中細酌焦渴

因為看到簡介提及是和 Tinder 有關的謀殺案,所以來了興致選中來看,算是滿足了自己近期想看推理小說的慾望,或者說是又一次和自己心照不宣的儀式感。只是這般倉促的選擇導致我忽略了尤▪奈斯博作品之間的連貫性 —— 比如重看自己讀過的那兩本(先後讀過他的《雪人》和《獵豹》)後發的短評,才發現有一些人物原來不是新增加的... 以及,從某位讀者中獲悉:這本是接在《警察》之後的作品:)

【!有劇透!】

焦渴

以「焦渴」作為可移動的圓心,畫出的一個個交織的園。其中,在這幅圍繞著「焦渴」的圖景中,有以下三種軸線,一個是驅使的動力:或許是一種本能,一種慾望... 二是園圈的明暗的程度,這可能和理性/感性相關,也可能和背後的立場有關聯,即是站在道德抑或是非道德的一方。最後則是同心圓的「父與子」相關。

瓦倫丁身上天然帶著一種既是遺傳而來的,又同時在成長中餵養的「焦渴」。他是斯蒂芬斯所說的:墮胎法放寬使得美國犯罪率降低這個觀點的指向。瓦倫丁意識到自己的這份「焦渴」,卻將指示他的罪惡,以心理醫生渴望得志的這份「焦渴」劃著的另一個圓,認為是「理性的聲音」。

切換到哈利,這份「理性的聲音」大概是讓他不要喝酒、好好愛蘿凱。說不上來自己是更喜歡有點怪癖卻正氣的警探,還是同樣頗有個性但卻帶有頹靡氣質的警探,比如哈利。他的軌跡在這邊大致是「理性」— 打破平衡 — 恢復。牽涉到像是「焦渴」的這種情緒,大概有這些門路:是受制於此、服從於此、徹底釋放和餵養,還是尋求終止,或者說是被動終止( 死亡也是一種終止的手段 )。而心理醫生加持的犯罪心理分析,輔以傀儡控制,大概是這本書的一大看點之一。

父與子

「父與子」好像是這位作者常設的主題,父親象徵著傳承(無論是罪惡基因抑或是正直品質或是能力等等),這裏兒子便是接受的那一方。而就這本書,儘管這條線鋪設到了三個地方:瓦倫丁 — 未婚夫、斯蒂芬斯 — 韋勒、哈利 — 歐雷克,卻沒有像《雪人》和《獵豹》那麼好看。不過後面的這兩對當中,兒子都有過一段與父親脫離和歸位的過程,其實也是所信奉的價值或是理念、所敬仰的,這些兒子安放在父親身上的碎裂與和解。

懸疑的沉浸

我可能在讀犯罪推理小說的時候,更關注的是閱讀體驗、殺人動機和人物群像描寫,並且更為偏好連環變態殺人的這種,前提是給到一個同樣滿足我的動機發展。此書在這三方面做的還算均衡(儘管我早在剛開始讀的時候就已接受劇透...)。

而我看得很爽的那部分,全在前面對準尚是模糊的「焦渴」的大量打光。第一層是 Tinder,第二層是性慾倒錯,人們的性慾是什麼呢?我們獲得性快感的途徑原來可以這般多樣 嗎?

最後,標記一下書中提到的:一個是猴子陷阱,一個是奧納理論。

下一本:《警察》見!

All rights reserved
Except where otherwise noted, content on this page is copyrighted.

Subscrib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