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9 typlog 候鳥記、把亞洲作為方法

這一天的對照看來,好像是「往回看」和「往前走」的 ——

(一)blog 候鳥記

上班摸魚的間隙都在遷移自己曾經的 murur/💭 到 blog 裡:從 Medium 的草稿箱裡… 從 Facebook 的 #🍵 裡…

凝結的時間已到,我從地上撿起了系列的雪花。

一個是 2019 年香港運動 於我:«Little Feelings in 2 Months»«反修例運動一年»«又是平常的一个夜晚。»

驚訝的是自己也曾留下過連續劇般的想法片段(但倘若真要追溯至與 ny、與朋友們的聊天,絕對不止這麼薄。)不驚訝的是因為當中的態度或是想法仍然存活於如今的我身上,一點也不陌生。

不管再怎麼回頭看,2019 年的 HK,已經深深地改變了我。

可能有點像,當年的 198964 對於他們一樣。

又或者是太陽花學運對於他們一樣。

又或者是戒嚴前後。


除此之外,#🍵 系列也都是見過的、仍在接合的羽毛:舊上海、雙城記、南來文人、五四、隔閡感、端傳媒….

這些已然是我無法忘卻的「關鍵詞」。

(二)Then, 把亞洲作為方法。

晚上在翻陳光興老師的 «去帝國:把亞洲作為方法»。

略微翻過導言,有預感這將會是一次,對從 2019–2021 年潛伏在我內心眾多問題的大打撈。打算在正式閱讀這本書之前,先大概捋一下自己的問題意識。

首先,在這一年多的閱讀裡,深切感受到了自己熟知經驗的內容缺乏:除卻時代的隔閡外,所讀的理論與實例基本上都發源於西方的社會經驗。導致有時候為了更好的理解,不是要惡補對方所在時代的社會知識,就是要翻閱和自己熟知經驗相關的牧草。而且,中文或者其他親近感的學者或是論述也很少在閱讀教材中出現。「把亞洲作為辦法」猶如「若有光」一般劃分了一個有力的經驗視野,是一個很好的出/入口。

另一方面,我在思考問題的時候已經涉及了「中-港-台」的涵蓋/比較視野:在閱讀中確認了「中 、港、台」各自的複雜與曖昧性與它們之間的差異性,又在這種複雜、曖昧、差異性中不斷產生新的交互問題。除此之外,也在一些閱讀中感受到了日、韓、新加坡、泰國的親切感。